最新消息

從鏟煤黑手到NASA傳奇|機械系傑出系友柯威霖博士

|本篇圖文由柯設偕文化推廣執行長王意晴提供|

  柯威霖博士是馬偕博士第四代,1927年出生於淡水,1946年就讀臺灣大學機械系,於1950年畢業。他是首位在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獲得航空學碩士及博士學位的臺灣人,也是全世界唯一從鏟煤黑手、臺灣蒸汽火車機關士(司機),到榮獲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最高榮譽勳章的科學家。今(111)年2月16日,柯威霖博士獲選為2022年機械系傑出系友。

機械系林沛群主任頒發傑出系友獎牌,由柯設偕文化推廣執行長王意晴(左)代領。

  1950年柯威霖博士自臺大機械系畢業及高考合格後,在臺灣鐵路局先後在機務段、機務處任職,也擔任過臺灣蒸汽火車機關士,駕駛過各種不同蒸汽機關車,而後在淡江中學任教數學、物理等課程。1958年,柯博士帶著200元美金,赴美追夢,1963年取得加州理工學院的航空博士學位。

  柯博士的職涯並非一開始就順遂,加州理工學院畢業後,先在「加滿飛機研究所(Kaman Aircraft Corporation) 研究火箭發射筒對原子爆炸波的構造反應,之後在德州「南西」研究所(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 ) 從事太空船、超音速飛機高熱構造相關研究。1976年4月,南西研究所因經濟蕭條申請不到政府的補助金,所以資遣柯威霖,請他工作到7月,之後另尋出路。柯威霖被裁員後到處找工作,皆無下文,靠著政府每個月美金200元的失業救濟金度日,前後長達六個月。

  1977年2月,柯威霖博士接獲NASA通知錄取,從1977年到2018年,柯威霖博士在NASA服務奉獻超過40年,是NASA工作最久的科學家。

柯威霖在NASA工作時,與父母合影。

  柯博士為NASA的研究發明四度榮獲專利, 其中在2020年8月,柯博士以高齡94歲替NASA發明的「飛行結構體感應理論」,再度獲得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授予發明專利第10,732,073號,也創下NASA及臺灣年齡最高的發明家紀錄。2021年,柯博士95歲,共完成了191份研究報告交予NASA。

  柯威霖博士畢生孜孜不倦地探求研究,致力於航空的研究與創新,這樣的精神令人敬佩,也應為後輩學子們的學習榜樣。2015年,柯博士榮獲NASA最高榮譽勳章-傑出服務勳章,柯博士也是NASA Armstrong Flight Research Center唯一獲得此殊榮的科學家。柯威霖在科學研究上的成就不只是上個世代的奇觀,至今也仍是難以望其項背,他開發的理論與專利至今仍被廣泛應用在航太領域中。

 

柯威霖博士於2015年榮獲NASA(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最高榮譽:傑出服務勳章。

  除了是位卓越的科學家,柯博士也是一位技藝超群的藝術家。他始終充滿著浪漫情懷,熱愛美術,無論鋼筆素描、色鉛筆、油畫或水彩畫,都難不倒他,還發展出以數學、工程學為基礎的柯氏水彩理論。對他來說,生活即藝術,心靈處處可浪漫。柯博士在臺灣時就曾參加「台灣省美術展覽會」榮獲佳績,在美國也曾榮獲加州美展「最佳水彩獎」,藝術雜誌如《American Artist 》、《Southwest Art 》,常有關於柯威霖博士的水彩畫及他的藝術報導。1968年德州的聖安東尼奧市世界博覽會上, 柯博士當場揮毫的《詹森農莊春色》更被放在詹森總統紀念圖書館永久收藏中。因爲對德州美術史有特殊的貢獻,德州州長也頒封柯博士爲德州榮譽公民。

  柯威霖博士早期在臺灣的畫作主題常包含農莊、田地、水牛……等臺灣鄉土純樸的風味,歷史與藝術兼具更是彌足珍貴。柯博士的作品風格溫暖與充滿希望,就如同他對上帝的愛。他總是對臺灣這片土地心懷感恩,視臺灣為其唯一的歸鄉,希望畢生的努力成果能回臺灣落葉歸根,完成「榮耀主名」與「榮耀臺灣之名」的使命。終於在2022年,在柯設偕文化推廣執行長王意晴與校史館的努力下,策畫了「馬偕來臺 150 週年:世代傳承從臺灣到國際-時空阻擋不了的愛」小型特展,特展內容除回顧馬偕來臺150年世代傳承的故事,也將柯威霖博士傳奇的經歷故事及珍貴的作品們帶回臺灣,讓故鄉的後輩能認識這位卓越的科學家、藝術家,發明家、數學家、、、學習柯博士在逆境中沉潛磨練,在順境中感恩回饋的精神,更學習柯博士愛鄉愛土愛生命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