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臺灣大學第36次跨領域學術交流會@工學院

2023/12/14

 

  由工學院接力舉辦之「臺灣大學第36次跨領域學術交流會」 已於112年11月28日(星期二) 下午5時30分在工學院203國際會議廳舉行,當日陳文章校長、丁詩同副校長、曾宛如副校長、張上淳副校長、王泓仁教務長、廖文正總務長、朱士維教務長、袁孝維國際長及各學院(含附設醫院)院長與本院江茂雄院長等九十位師長撥冗與會。

  此次交流會由本院闕蓓德副院長擔任主持人,依序介紹四位主講人及報告主題:機械系李綱教授「臺大自駕車」、化工系康敦彥教授「二氧化碳捕捉與利用」、工學院謝宗霖副院長「綠色材料-氫能研究」、以及江茂雄院長「離岸風能及海洋能」,進行研究成果分享。

 

|以下為各講題之重點節錄|

「臺大自駕車」機械系李綱教授

  本場報告的內容從不同角度分享臺大自駕車(Autonomous Vehicle, AV)與自駕運輸(Self-Driving Transport, SDT)系統技術的研發成果與現況,以作為未來推動校內跨領域合作之參考。本此報告首先敘述臺大工學院機械系的自駕車團隊(李綱教授、蘇偉儁教授、詹魁元教授、劉霆教授、楊士進教授、鄭榮和教授)與國內外業界、學界合作開發自駕車、無人載具的歷程,包括2018年開始參加杜拜官方每兩年舉行一次的世界自駕運輸挑戰賽,臺大團隊與業界合組的臺灣iAuto團隊是全球唯一連續三屆參賽並得獎的團隊,最高獲得亞軍及五十萬美金的獎金。另外,關於自駕車技術的國際合作研發經驗與產業脈動,以及工學院與社科學院自2021年啟動的校內自駕送餐NTU EATS活動也在本次報告中分享,對於未來規劃智慧綠色碳中和校園的計畫也可提供作為參考。

「二氧化碳捕捉與利用」化工系康敦彥教授

  本場分享說明臺大工學院團隊(童國倫教授、吳嘉文教授、康敦彥教授、余柏毅教授)開發的二氧化碳捕捉與再利用技術。淨零碳排為近年國內外政府與民間單位皆關注的議題,本團隊欲建立新穎的薄膜技術,用於台灣發電廠與化學、製造業的碳排放場域。此自主開發之新穎薄膜技術可以用在捕捉工業煙道氣中的二氧化碳,亦可用作大氣直接碳捕捉。在此分享中我們將介紹團隊最新研發成果,以及未來將此技術商業化的相關規劃,以及可與工學院其他系所跨領域合作的技術主題。

「綠色材料-氫能研究」工學院謝宗霖副院長

  現今常見之儲氫技術包含「高壓氣態儲氫」與「低溫液態儲氫」,兩種技術皆有各自的缺點:高壓氣態儲氫目前以700 bar壓力為主流,雖然在充放氫時相當迅速方便,然而其最大缺點在於裝填、使用及運輸上有外洩與安全性的顧慮。低溫液態儲氫雖然能量密度高,但實際應用上的劣勢在於操作上相當耗能且成本昂貴,因為氫的液化儲存需要降溫至20 K,並以適當的壓力將液態氫儲存於隔熱容器之中。本場分享主要在介紹臺大工學院所發展之「高效固態儲氫合金及可攜式溫控儲放氫瓶」技術;其研發目標在於突破現今儲氫技術產業化常見之瓶頸:儲氫密度、運送安全性、以及工程實踐。本技術關鍵重點為整合霧化噴粉與高效觸媒技術達成鎂基儲氫合金之量產,引領公斤級、高性能、長周期數之鎂基固態儲氫材料製程發展。本技術成功開發可量產之高性能ZK60鎂基儲氫合金粉材與其可攜儲/放氫瓶。粉材平均儲氫量達5.5-6.0 wt%,5分鐘內可釋放達99%之儲氫量,且在經過200次(朝500次邁進)儲放氫循環後,儲氫量仍維持在5.0 wt%以上,保持80%以上之儲氫能力。本技術為臺灣建置公斤級鎂基固態儲氫材料國產化製程,具有前瞻性意義。

「離岸風能及海洋能」江茂雄院長

  我國為海洋國家,有廣大海域,為達到2050淨零目標,海洋能源之開發,將扮演相當重要角色。臺大工學院離岸風能及海洋能研究團隊自2014年迄今,歷經第二期能源國家型計畫、國科會綠能聯合研發、國科會淨零排放等大型計畫支持,持續發展我國未來發展離岸風能及海洋能所需之前瞻技術,持續提供政府發展政策建議、前瞻技術發展、並推動人才培育,扮演我國離岸風能及海洋能領頭羊角色,並期與國際並駕齊驅。

  最後在踴躍的提問後,全體與會師長於會場合影,又隨即在MD明達館享用晚餐,持續熱絡的交流討論,期待能開啟更多跨領域合作研究,產出卓越豐碩之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