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講座、傑出學者及學術勵進獎頒贈典禮
2024/12/2
為提升各工程科技領域水準,本院分別與財團法人宗倬章先生教育基金會、詮達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四維創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及振鋒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設置宗倬章先生講座、慶琅先生·詮達化學講座、斌彥先生講座及振鋒傑出學者;另為鼓勵現職專任教師精進學術生涯成就,並設立學術勵進獎。前述各獎項於113年11月22日於本院國際演講廳舉行年度頒贈典禮。
本次講座獲獎人共有機械系蔡孟勳教授(宗倬章先生講座)、材料系高振宏教授(宗倬章先生講座)、化工系康敦彥教授(慶琅先生·詮達化學講座)及機械系黃漢邦教授(斌彥先生講座)等4位,每位分別獲頒獎金新臺幣(下同)六十萬元及獎牌一面;振鋒傑出學者獲獎者機械系李志中教授除獲頒獎牌一面外,二年任期內每年並可獲得獎金三十萬元;學術勵進獎則有土木系邱俊翔副教授(均華傑出學者)、機械系楊馥菱教授(均豪傑出學者)、化工系趙玲教授(志聖傑出學者)、化工系游文岳副教授(迅得傑出學者)、材料系蔡豐羽教授、環工所馬鴻文教授(迅得傑出學者)及應力所李尉彰副教授(志聖傑出學者)等7位教師獲獎,每位得獎者分別獲頒十五萬元至三十萬元不等之獎金及獎牌一面。
典禮現場共邀請財團法人宗倬章先生教育基金會宗緒順董事長、詮達化學股份有限公司黃河清董事長、四維創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楊慧玲董事長、振鋒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林衢江總經理、志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梁茂生董事長、均豪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陳美玲資深處長、均華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賴宏能處長及材料系王文雄名譽教授蒞臨頒獎,以嘉勉獲獎教師於學術研究及產學合作領域的優異表現。
宗倬章先生講座─機械系 蔡孟勳教授簡介
蔡孟勳博士於1988年大學畢業於臺大機械系,1998年獲得美國賓州州立大大學機械工程博士之後回臺任教於中正大學,2018年轉任臺大機械系至今,目前是臺大特聘教授並兼任智能機械研究中心主任,同時也擔任國科會科技政策諮詢專家室工程戰略群組召集人。蔡博士於2019年至2021年擔任科技部自動化學門召集人及教育部智慧製造跨域整合人才培育計畫總主持人,也曾擔任經濟部產創平台智慧製造產業升級專案主審以及經濟部CITD審查北區召集人。目前是ASME台灣分會理事、自動化學會常務理事,製造學會理事以及中華民國自動化學會Fellow等。
蔡博士乃是國內在智慧製造領域知名的學者,其專長在工具機、CNC控制器設計以及機器手臂控制等。近年來整合了臺灣在智慧製造領域專長共10位教授,提出兩個大型的整合型計畫並擔任總計畫主持人,分別針對虛實加工系統暨聯網智能化技術以及AI嵌入式CNC控制器進行研發,計畫績效卓著。蔡博士在產學方面與國內知名廠商如台達電、上銀科技、新代科技、友嘉、東台、公準、永進、漢翔工業以及均豪等多家公司都有長期合作關係,在產學合作計畫、技術移轉以及專利獲得方面都有相當優異的表現,也因此分別於2013以及2022年獲頒臺灣區機器同業公會機械業產學貢獻獎。
蔡博士除了獲聘臺大特聘教授,其他重要的獎項包含2016年獲頒科技部傑出研究獎、2021年獲得中國工程師學會傑出工程教授獎,並獲總統接見,2021年獲得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傑出工程教授獎,2022年榮膺中華民國自動化學會Fellow等。除此之外,也多次擔任國際研討會的keynote speaker,並指導學生獲得多次研討會Best Paper Award以及帶領學生參加CNC國產控制器應用創意競賽、上銀智慧機械手競賽、精密工具機與自動化技術專題實作競賽等,榮獲多次冠亞軍的殊榮。
宗倬章先生講座─材料系 高振宏教授簡介
高振宏教授之研究方向,包含材料介面反應之探討、電遷移相關之研究、及軟性電子科技之開發。多年深耕基礎研究,為臺灣材料領域培育人才。多年辛苦耕耘建立聲譽,因而於2020年獲頒美國TMS學會之 Functional Materials Division Distinguished Scientist Award,並於聖地牙哥舉行之TMS年會中領獎。本獎章表彰電子、磁性、或光電材料領域之科學家或工程師之卓越成就與貢獻,每年獲獎人一名,是該學會功能材料分會之最高學術榮譽。歷年得獎人多為世界頂尖大學教授,亦不乏先進國家院士。大會原擬在該年會舉辦以獲獎人為名之榮譽研討會,但因年齡考慮,申請人予以婉辭。TMS學會的歷史可追溯到1871年,是全世界最具規模、傳統、與歷史的冶金學會,也是美國眾多專業學術領域中最早成立的學會之一。此外亦於2014年獲頒TMS學會之Brimacombe Medalist Award,本獎章是為表彰處於學術生涯中期之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學者之卓越表現、貢獻與成就,並為進一步獲得該學會之頂尖獎項作準備。獎章證書上載明申請人之得獎事蹟為“表彰其對增進電子連接材料中之知識所做出之傑出且具持續性之貢獻”。
高振宏教授亦開發多年之微流道無電鍍晶片接合技術,為世界首創,結合微流道與無電鍍技術來進行垂直晶片接合之嶄新科技,能達到在低溫且無壓力下進行晶片接合,解決了目前3D ICs晶片接合時高溫與施壓時所遭遇之種種問題。目前已獲欣興電子與日月光集團之支持,進行量產性研發。此一成果於2019年在電子封裝領域最重要之國際會議IEEE ECTC發表,次年成為該會議在IEEE Xplore上被下載次數最多之論文之一。
慶琅先生·詮達化學講座─化工系 康敦彥教授簡介
康敦彥教授生於1981年,於2004年取得臺大化工系學士學位。2006年於臺大應力所完成碩士進修與兵役之後,於2008年赴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化工系攻讀博士,並於2012年拿到博士學位。後續康教授於該校化學系進行一年的博士後研究,於2013年返回臺大化工系擔任助理教授。其後康教授於2017年升等為副教授、2021年升等為教授。康教授研究專長為金屬有機骨架(MOF)、超微孔薄膜、薄膜氣體分離、薄膜碳捕捉技術。
康敦彥教授長期深耕MOF薄膜製備技術與薄膜二氧化碳分離技術,曾任台灣薄膜學會監事、現任台灣薄膜學會理事、台灣分離與過濾學會理事。曾經獲選薄膜領域指標性期刊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的Early-Career Editorial Board,為臺灣當年度唯一獲選者,現轉任該期的編輯委員會。MOF為結晶性材料,將其製備為緻密、可進行氣體分離之多晶性薄膜有很高的技術挑戰。康教授團隊長期深耕此領域,已經成功製備出超過10種MOF的緻密薄膜,並應用於多項氣體分離領域。康敦彥教授曾獲得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2020年)與傑出研究獎(2023年),以及日本化工學會(SCEJ)頒贈之傑出亞洲研究員暨工程師獎。
除了薄膜與碳捕捉相關之學術研究外,康敦彥教授亦致力於化工教育,曾7次獲得臺大優良教師獎,也曾獲臺大傑出導師獎。康教授多次擔任化工系課程委員會之委員,倡議化工學士班與研究所之課程改革,期望化工系的課程規劃能夠與時俱進,讓系內學生在合理的學習負擔下,具備完善的工程素養。
斌彥先生講座─機械系 黃漢邦教授簡介
黃漢邦教授從美國密西根大學取得電機工程博士學位後即回臺大任教。黃教授為國立臺灣大學終身特聘及宗倬章講座教授。黃教授在擔任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理事長期間,推動自動化工程師認證,及機器人工程師認證,已獲得250家企業界認同此證書。從2018年起編撰國內第一本「智慧製造產業白皮書」及第一本「智慧服務產業白皮書」,提供產業界及政府機關參考。黃教授研究方面以智慧自動化和智慧機器人為主。在智慧自動化方面,曾於1989年協助呂秀雄教授在臺大機械系建立臺灣教育界第一個彈性製造系統;於1996年協助TSMC建立臺灣第一座十二吋晶圓廠的物料搬運系統。在智慧機器人方面,曾開發臺灣第一隻五指十七個自由度的機械手,臺灣教育界第一隻工業等級的六軸機器手臂,臺灣第一個能順利走動之人形機器人〈具有52個自由度和128個感測器),以及臺灣第一個能比手語的機器人系統。其中,立法院曾特別派人來拍攝人形機器人系統,提供給外國貴賓當參考。2021年2月與新光醫院合作發展防疫機器人,並經多家媒體刊載。在智慧自動化及智慧機器人研究方面,均在IEEE期刊及相關國際期刊發表成果,並與產業界密切合作。在智慧機器人研究方面,黃教授是少數國內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黃教授曾獲得國科會連續六年三次傑出研究獎(1996-2002),國科會連續六年二次特約研究獎(2002-2008),國科會傑出特約研究獎(2009),中華民國自動化科技學會會士(CIAE Fellow),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會士(CSME Fellow),台灣機器人學會會士(RST Fellow),中華民國自動化科技學會自動化工程獎章,東元獎(TECO Award),台灣機器人學會「傑出機器人工程獎章」。
黃教授曾擔任中華民國自動化科技學會理事長,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理事長,MIT Supply Chain Board Member,IEEE/ ASME Publication Management Committee Member,Intl. J. of Electronic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Editor, Intl. J. of Intelligent Service Robots, Editor, Intl. J. of Automation and Smart Technology, Editor, IEEE/ASME Trans. on Mechatronics Associate Editor, IEEE Tra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ssociate Editor, IEEE AIM Associate Editor, J. of Healthcare Engineering, Guest Editor, Intl. J. of Fuzzy Systems, Editor in Chief, Advisory Board, Intl. J. of iRobtics, Editorial Board等。黃教授歷任臺大工學院副院長,臺大機械系系主任,臺大工業工程研究所所長,及臺大自動化中心主任。
振鋒傑出學者─機械系 李志中教授簡介
李志中教授於1991年獲得美國馬里蘭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學位。自1992年到1998年間,他在新竹的工業技術研究院機械所擔任研究員,負責工具機設計與自動化設備相關技術的研發。1998年起,他加入了臺灣大學機械系服務至今,目前擔任教授一職。
李教授曾任中華民國機構與機器原理學會理事,以及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機械工程國家標準技術委員,並多次受邀擔任研討會籌備委員或執行秘書。他的研究領域廣泛,涵蓋機構與機器設計、機電整合、計算運動學、機器動力學,以及機器人在工廠自動化的應用等。近年來,他的研究重點集中在撓性機構的設計與力學分析、機器學習於機構設計中的應用,以及智慧機器人在自動化產業中的實踐。
在學術指導方面,李教授帶領的團隊在機械工程領域的產學競賽中屢獲佳績。其中包括「上銀機械碩士論文獎」的一金質獎、一優等和一佳作,以及其他產學競賽的3次獲獎,如迅得機械2022智慧製造科技論文競賽金質獎、澄德科技教育基金會2022大專校院機電暨智慧創意實作競賽亞軍,以及2023年全國大專院校AI智動化設備創作獎首名等優異成績。
自2017年起,李教授積極投入產學合作計畫,致力於將自身專長與團隊的努力結合,為產業發展貢獻力量。他以機構設計專長為基礎,重點開發高空作業捲揚式防墜器的關鍵模組,帶領實驗室團隊協助企業突破技術瓶頸,成功開拓新的商機。透過這種產學合作方式,李教授及其團隊期望能提供更優質的技術,實現學術研究的社會價值,並推動產業創新和履行社會責任。
學術勵進獎─土木系 邱俊翔副教授簡介(均華傑出學者)
邱俊翔教授於2001年取得本校土木系的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曾於中興工程顧問公司大地工程部擔任工程師、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擔任副研究、研究員。自2016年起,邱教授於本校土木系擔任助理教授,分別於2020年、2024年升等為副教授、正教授。邱教授目前為中華民國大地工程學會理事,擔任大地工程學會建築物基礎設計規範委員會主委,主持國家規範的推動與發展。
邱教授的研究專長及興趣為基礎工程、大地地震工程、基礎耐震設計、土壤結構互制分析、大地工程性能設計與分析,致力於發展結構基礎及地工構造物之性能設計與分析技術。主要研究主題為「淺基礎耐震性能研究」、「樁基礎性能研究」,以及「沉箱基礎側向荷載性能研究」。在淺基礎耐震性能研究方面,邱教授發展一淺基礎受震動力分析模式,可完整模擬淺基礎受震之搖擺與沉陷行為,透過一系列分析找出評估基礎性能與穩定性的重要指標—接觸面積比(基礎−土壤最小接觸面積與基礎底面積之比值),提出合理的接觸面積比,並指出現行橋梁設計規範中過小且不合宜的基礎接觸面積規定;為了初步設計所需,進一步發展了擬靜力分析方法,可預測地震作用下的結構反應,以及基礎旋轉與沉陷反應。在樁基礎性能研究方面,由於樁基礎深埋於地盤中,受震時會同時受到上部結構慣性力與地盤運動的作用,因此邱教授發展出可同時考量此二效應的動力分析模式及擬靜力分析方法,可應用於模擬離岸與橋梁結構之樁基礎的受震行為。另一方面,邱教授也針對傾斜液化地盤中的樁基礎,發展了供實務設計使用的側向流動壓模式。在沉箱基礎側向荷載性能研究方面,邱教授發展出一沉箱基礎側推分析模式,利用現地平板載重試驗與直剪試驗決定分析參數;此模式已成功應用於現地沉箱基礎側推試驗以分析基礎裸露對基礎及橋柱結構反應之影響。邱教授也透過理論分析探討沉箱的側向荷載反應,提出在3種彈塑性土壤中的剛性沉箱之反應理論解與互制作用圖,其可考慮沉箱底面的剪切與彎矩阻抗,以及所有的荷載條件與土壤狀態。這些研究成果皆發表於頂級的國際期刊上。
邱教授在研究及服務方面上獲得許多獎項與肯定:國科會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臺大年度績優教師、臺大學術研究績效獎勵、臺大工學院學術論文與技術轉移獎勵、臺大工學院論文指導獎、Journal of GeoEngineering優良論文獎、大地工程研討會優秀論文獎,擔任大地工程學會建築物基礎設計規範委員會主委及Journal of GeoEngineering期刊編輯委員,協助審查超過30家大地、結構、地震工程等領域之期刊的論文審查。邱教授所指導學生的研究表現優良,其論文成果豐碩,獲得到許多肯定,包括:國際期刊論文發表、Journal of GeoEngineering優良論文獎、大地工程研討會優秀論文獎、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院長獎、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學士論文獎、國科會大專生研究計畫、國科會補助參加國際研討會等。未來邱教授將持續投入大地工程性能設計的相關研究,積極將研究成果落實應用到實務工程設計及國家工程設計規範的修訂上,並培育具紮實理論基礎及實務知識的優秀土木工程人才。
學術勵進獎─機械系 楊馥菱教授簡介(均豪傑出學者)
楊馥菱教授於2006年獲得加州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研究二相流中沉浸固體顆粒碰撞反彈的動態行為,爾後於2007年2月回到母系任教至今,研究專長為固液二相流之基礎研究與相關產學應用。在基礎研究上,深耕二相流與顆粒流之流變行為、力學理論與邊界條件、及流固耦合效應下的傳輸現象,透過創新的實驗與針對物理現象建構的數值計算獲得細部資訊,輔以無因次分析,釐清組成物質尺度的微觀傳遞機制如何影響流場尺度的巨觀複雜現象,進而突破既有理論架構及研究方法之不足,嚴謹的運動模型發展之外,也致力於降複雜度之分析與數值求解,以達有效預測。在實驗方法、計算工具、及理論模型架構上均有具體的重要突破,因其對力學預測持續且高度的熱誠,每每挑戰新題目,所發表的學術文章均為獨立且創新的工作,卻有邏輯發展的脈絡與拓展。曾獲力學學會年輕力學學者獎、台灣流體力學學會年輕學者著作獎、與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青年工程教授獎。相關研究案自2012年起連續獲得4次科技部優秀年輕學者多年期計畫及多次多年期計畫,亦曾參與多項校內團隊研究計畫,也因研究方法的特色,獲得六次國際基礎研究之合作案,持續至今。也指導博、碩、學士班學生多次獲得力學與機械工程年會博士論文獎、國內外學術會議論文獎、以及科技部大專學生研究計畫及研究創作獎等。
基礎研究外,楊教授也積極將二相流及流固耦合的研究經驗應用在產學研發應用問題,持續擴充累積實務經驗與研究量能。研究議題從奈微米流場設計與顆粒運輸與操控、孔隙介質之製程設計與分析、多相流運輸與熱傳、大尺度多相流製程之優化與預測、到特殊材料之力學模型發展與求解等等,各計畫均能透過力學分析搭配數值計算與實驗,來釐清問題之關鍵機制,進而除錯、優化、設計創新獲最佳化,獲得突破性的成果。楊教授也熱心教學與校內外服務,多年持續協助或主導必修實務實驗課程之創新與推動,曾獲三次校內教學優良獎與臺大傑出導師,多次擔任力學學會科普委員會及學術委員,現擔任力學學會、台灣流體力學學會、臺灣計算力學學會理事協助學會推動相關行政與學術活動。
學術勵進獎─化工系 趙玲教授簡介(志聖傑出學者)
趙玲教授於臺灣國立臺灣大學化學工程系取得學士學位,並於2009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工程系獲得博士學位。2009年至2011年,她在美國康奈爾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2011年,她加入國立臺灣大學,現為化學工程系教授。她的研究興趣包括開發細胞膜生物感測器及研究與膜蛋白相關的現象,以探索相關疾病治療應用。她曾獲111學年度臺大傑出導師獎,2022年獲李長榮學術研究傑出青年教授獎,2020年獲得科技部哥倫布計畫,於2018年獲得台灣傑出女性科學家獎,同年獲得國立臺灣大學教學獎,2017年獲得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傑出學人基金會青年學者創新獎,2017年日本化學會講座獎,以及2015年台灣化學工程學會青年學者獎及最佳論文獎。
趙玲教授致力於研究和發展各式對於新穎治療方式有幫助的生物技術。細胞膜蛋白是目前主要藥物靶和發展新穎治療方式的研究對象,然而其結構與功能深受純化和檢測時的環境所影響,為目前研究上的一大挑戰。即使部分膜蛋白能夠以當前生化方法處理,其純化和標記步驟仍然需要投資大量的人力,時間和資金。她發展的新方法為建造各式細胞膜晶片,來讓這些蛋白可以在它們原本的細胞膜環境中被分離、純化、和後續功能檢測。此技術可幫助發現和研究以往因為在處理過程中變性,而無法得知其功能與結構的重要膜蛋白。近期她更進一步結合跨領域技術,發展新型免標記篩選藥物工具,不僅可以顯著降低純化和標記的時間,也可發現之前方法無法發現的新候選藥物。趙玲教授擅於精準運用化工中物理、化學、和數學的基礎來發展新技術,所提的方法能解決當前生物技術所無法解決的問題,且目前發表的論文均可顯示其觀察敏銳、推論與驗證方法嚴謹,其研究極有潛力對於藥物開發和研究膜蛋白的功能與機制方面有突破性的貢獻。
除研究外,趙玲教授在教學工作上也不遺餘力。自任教於臺大,講授研究所的高等流體力學、大學部的單元操作與輸送現象、以及化工動力學等主要科目,教學認真,成效良好,學生們給予甚高的評價。她也設計並開授新的選修課程,著重運用範例來教導學生如何將基礎科目所學,應用於新穎研究上。此外,趙玲教授也密集與其研究生討論研究和給予指導,確切利用研究資源培養學生分析洞察的能力、發展拓展嶄新研究的創造力。她目前指導過的研究生中有三分之二以上都在研討會中獲得獎項,顯示其積極培養年輕研究人才。
學術勵進獎─化工系 游文岳副教授簡介(迅得傑出學者)
游文岳教授於臺灣大學取得化工學士(2002)和碩士學位(2004)後,在中研院化學所擔任國防役研究助理(2005-2009),接著在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取得化工博士學位(2015)後,於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擔任博士後研究員(2015-2017)。游文岳教授於2017年回到母系擔任助理教授,於2021年升等為副教授。至2024年7月,游文岳教授共發表了54篇SCI文章,累積引用數約2500 (H index為25)。擔任教職後共發表了30篇SCI文章,其中19篇為通訊作者,1篇為共同第一作者,其中6篇文章的期刊影響因子大於10,包含兩篇Appl. Catal. B、三篇Chem. Eng. J. 及一篇Nano Energy期刊。
游文岳教授的研究領域包含觸媒化學、表面科學、永續程序,及原位光譜鑑定。近年研究主題包含(1)奈米結構氧化鈰觸媒的合成,及其在二氧化碳非還原性轉換反應上的應用、(2)石墨型碳化氮與金屬超分子聚合物觸媒的合成,及其在生物質催化轉移氫反應上的應用、(3)利用金屬有機框架觸媒的侷限效應調控活性基應用於轉酯化反應及甲醇分解反應,及(4)低溫氮氧化物的去除和氨合成觸媒的研發。研究成果曾獲得亞太催化會議最佳壁報獎(2019)、台灣化工學會化工傑作獎(2020)、臺灣觸媒學會傑出論文獎(2021)及Taipe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atalysis的年輕學者獎(2022),並擔任SCI國際期刊Materials Today Sustainability (Elsevier)的Early Career Researcher Editorial Board (2021)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 (Elsevier)的Associate Editor (2024)。游文岳教授樂於傳承化工知識和研究經驗,在研究上曾指導學生獲得科技部大專學生研究計畫研究創作獎(2020)及臺灣大學研究生校長獎(2023),教學上亦曾獲得臺灣大學109學年度(2021)及111學年度(2023)的教學優良獎。游文岳教授的研究成果倍受國際重視,迄今已與日本、英國、斯洛維尼亞、拉脫維亞、澳洲和奧地利等國進行過正式合作計畫交流研究。除了學術研究外,游文岳教授亦積極推廣研究成果與業界共同合作,長年產學合作對象包含了中鋼、中油、鴻騰,以及工研院等。
學術勵進獎─材料系 蔡豐羽教授簡介
蔡豐羽教授於2002年獲得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材料科學博士學位,隨後相繼於美國Headway Technologies公司擔任製程研發工程師、以及美國Dupont Displays公司擔任資深製程研發工程師等工作,2004年起開始於國立臺灣大學材料系服務,並於2022年8月起兼任系主任職務迄今。
蔡教授之研究興趣主要為原子層與分子層沉積薄膜有關之材料化學與材料性質機制,以此為基礎,探索各種無機、有機、與混成材料之原子層與分子層沉積薄膜於各種光電元件、電子元件、能源技術、生醫材料之應用。就職迄今所涉獵之研究領域廣泛,包括顯示器、太陽能電池、軟性電子、有機電子、熱電材料、封裝材料、氫能材料、半導體材料與元件、生醫材料等,其中率多為產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發表近80篇SCI論文、獲得國內外專利近20件。
學術勵進獎─環工所 馬鴻文教授簡介(迅得傑出學者)
馬鴻文教授現任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教授。馬教授畢業於臺大化學系、臺大環境工程學研究所,而後取得美國北卡羅來納教堂山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公衛碩士以及環境科學與工程學博士學位。曾任職於美國研究三角研究院(Research Triangle Institute),擔任環境科學家;於1998年返回母校環工所,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並於2012年擔任工學院環境污染預防與控制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於2013年至2016年擔任環境工程學研究所所長。
馬教授以環境規劃管理為其研究志趣,在國內學術組織兼任環境工程學會環境規劃與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環工學會秘書長、土木水利工程學會環境工程委員會主任委員、台灣風險分析學會常務理事,並創辦循環經濟與創新轉型協會,協助產官學研界推動循環經濟與永續轉型,包括鋼鐵、半導體、石化、紡織、建築、資訊等產業。在國際上,擔任兩份SCI期刊副主編,並作為Cambridge Centre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Research,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Institute for Water Quality, Resources and Waste Management, Vien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Research; Research 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 and Sustainability, Troye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rance以及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 等機構的訪問學者,推展合作研究、指導博士生。於2015年曾主辦ISWA (國際固體廢棄物學會) Beacon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inal Sinks,擴展對物質管理的研究與應用;目前作為臺灣團隊主持人,共同組成五國團隊,執行Belmont Forum計畫,以手機與電池為例,建立國家、產業、企業三層級的循環經濟模式。
馬教授以環境系統分析、工業生態學和環境風險評估為研究領域,應用於解決環境管理、循環經濟以及永續都市等關鍵問題,建立整合性環境評估方法,量化經濟活動與政策對環境與健康的衝擊,找出具效率的管理策略。同時協助建立國內風險評估制度、進行產業政策、能源政策等國家重要政策之政策環評,推動永續資源管理成為經建計畫發展重點,並代表國家與國際大型永續評估模式接軌,期能逐步突破方法論的挑戰,成為擘劃永續路徑的關鍵方法。馬教授也曾獲臺大傑出教學獎以及數次優良教學獎,努力培養學生兼備工程技術素養與永續管理眼光,成為快速變動世代中堅定走向永續發展的力量。
學術勵進獎─應力所 李尉彰副教授簡介(志聖傑出學者)
李尉彰副教授畢業於本校電機工程學系及電子工程學研究所,並於2015年取得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電機工程暨計算機科學系博士學位。爾後在矽立科技有限公司美國總部擔任微機電設計工程師,於2016年回臺大應力所任教至今。目前兼任本校重點科技研究學院產學事務組組長及奈米工程與科學學程副主任。李尉彰副教授曾獲113年度微系統暨奈米科技協會微奈米青年學者獎、112年度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109年度及112年度國科會優秀年輕學者計畫、110年度校內教學傑出獎等獎項。
李尉彰副教授團隊研究工作主要為開發創新式微機電感測元件,以達成更省電、更智能化的感測系統。核心方向包括透過微機械結構創新設計及力學原理延伸,開發微機械共振元件及整合系統,以解決電晶體方案在當前重點領域之侷限,應用於超低功率通訊、高靈敏感測,並逐步推展至通訊安全及機械計算等前瞻領域。團隊研究成果持續受到國際認可,2018年至2024年,每年皆有文章發表於微機電國際重要會議IEEE MEMS上,也屢次獲得國研院臺灣半導體研究中心優良晶片設計獎之肯定。